坠机北大教授致力于海绵城市实践 生态理念引领者陨落!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在一次坠机事故中不幸去世股票配资知识,享年62岁。事故飞机是一架1958年制造的超龄服役的小型飞机。
俞孔坚的去世令许多同事和学生深感悲痛。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宝权表示,尽管专业领域不同,但俞孔坚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对他影响深远。俞孔坚还曾为燕京学堂的学生授课,这些视频成为珍贵资料。
俞孔坚于1987年获得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任主编,并创办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Turenscape。2016年,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俞孔坚将国土空间规划和设计视为“生存的艺术”,提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优先的国土空间逆向规划途径和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他在全国200多个城市进行了大量实践,还联合主持了“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问题研究”等课题。他认为城乡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构建了“海绵城市”理论与方法,探索用生态学原理和景观设计学的方法进行城市防洪和雨洪管理,建设水韧性城市,进行生态水净化和工业废弃地的生态修复。他还从中国传统农耕智慧中获得灵感,科学设计并检验了一系列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并应用于国内外1000多个生态修复工程之中。
最近,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官网更新了三条与俞孔坚有关的重要新闻。9月10日至12日,第61届国际景观设计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在法国南特举行,主题为“引领景观”。俞孔坚在主旨演讲中提出,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和城市水患,应通过湿地、雨水花园、可蓄洪公园、生态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取代传统的灰色管道工程,实现“留住、慢排、利用”水资源的目标。他强调,景观设计不仅是美化环境,更是关乎生存安全与人类未来的“活的基础设施”。
9月4日至6日,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国际大会(CAU-CI 2025)举行,这是巴西建筑与城市领域规模最大的专业盛会之一,主题为“人人共享的建筑与城市”。俞孔坚在演讲中指出,面对洪水和极端天气,依靠大坝、泵站和水泥渠道的传统“灰色基础设施”正在失效,必须学会与水共生。他提出的海绵城市/海绵地球理念,通过湿地、海绵公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和可淹没空间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自然吸收、存储、净化并缓慢释放雨水,不仅能缓解洪涝,还能补充地下水、改善水质、降温城市小气候,并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
9月3日股票配资知识,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正式公布2025年度专业奖项评选结果。由俞孔坚带领的设计团队的两个项目——南昌鱼尾洲公园与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分别斩获综合设计类最高奖与城市设计类荣誉奖。
嘉喜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